欢迎光临全球财经网!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信托消息汇】2023.2.27 星期一

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

目录

一、住房租赁市场获重磅金融政策支持!

二、信托机构抢滩家庭服务业务

三、保险金信托突进

四、西部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刘发跃:新分类背景下信托业务的新路径、新方向 

住房租赁市场获重磅金融政策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 马梅若2023-02-24

住房租赁市场再迎新的利好政策。

2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17条,主要围绕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以商业可持续性为基本前提,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为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

新政通过对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性住房供应提供金融支持,有助于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

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在本次《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已有部分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有益经验。”本次《征求意见稿》是对住房租赁相关金融产品的引导和规范。对于不同市场主体,其可享受的相关金融产品各具特点。

例如,根据《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向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发放开发建设贷款,期限一般3年,最长不超过5年。向符合条件的主体发放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向自有产权的住房租赁企业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允许经营性贷款置换开发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对向非自有产权的住房租赁企业发放的经营性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征求意见稿》是对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好,有助于实现住房租赁市场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租赁住房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较长,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需求较大,资金的成本对于运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对住房租赁企业而言,新政可谓“及时雨”,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有望缓解其流动性压力。

另一款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产品是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信贷产品。其主要面向两类主体,一种是企业和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另一种是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可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商业性租赁住房长期持有经营。“对于部分地区而言,这些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市场化批量收购存量闲置住房,在扩大租赁住房供给的同时也能缓解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达成‘双赢’。”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

这被市场解读为此前政策的落地和延续。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中曾经透露了设立1000亿元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支持部分城市试点批量化收购存量住房,扩大租赁住房供给;而更早时候,建信住房租赁基金正式成立,旨在通过盘活市场存量房产,向个人租户提供长租房和保租房服务。

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实际上,除了信贷产品,本次《征求意见稿》还列出了多款与住房租赁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用于住房租赁的金融债券,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创新住房租赁担保债券(Covered Bond),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资住房租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文件中提出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主要面向住房租赁企业持有并经营长期租赁住房。在把控风险前提下,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份额交易流通,促进长期稳定经营,防范短期炒作。记者了解到,该产品将优先支持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区域以及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开展试点,为利用各类建设用地(含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空闲土地等)依法依规建设和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业内人士评价,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根据住房租赁不同环节收益和风险特点,协同配合、合理接续。其中,信贷市场主要满足各类主体开发建设租赁住房,及住房租赁企业流动性和日常运营需求,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应功能明确,期限和利率定价合理,风险评价和贷后管理完善。而资本市场侧重于发展住房租赁投资长期融资工具。直接融资产品应结构简单清晰,市场约束和运行机制健全有效,产品定价透明,资金用途真实、合规。

严防“挪用”风险 完善住房租赁金融管理

本次《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了要严格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边界,严禁以支持住房租赁的名义为非租赁住房融资。

“不得滥用”“不得挪用”是住房租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文件,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要严格定位于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得为短期投机炒作行为提供融资。住房租赁金融产品及服务应与非租赁住房的住房金融产品及服务明确区别,严禁以支持住房租赁的名义为非租赁住房融资,严禁将住房租赁金融产品违规用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加强信贷资金管理,规范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建立住房租赁金融监测评估体系,防范住房租赁金融风险。“要严格住房租赁信贷审查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借款人、项目属性、贷款用途真实性的调查和跟踪,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约定用途用于住房租赁建设和运营,切实防范资金挪用、套现等风险。”业内人士提示,“对于贷数期间项目租赁属性或房屋租赁用途发生改变的,应及时收回贷款。”

特别是住房租赁直接融资产品,《征求意见稿》强调应基础资产质量优良、结构简单、法律关系清晰、信息公开透明、资金用途依法合规。相关受理部门应明确住房租赁企业的业务模式、募集资金用途等政策及审核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和后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募集资金用于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等相关活动,不得挪用于其他用途。

信托机构抢滩家庭服务业务

来源:中国经营网 樊红敏2023-02-25

随着信托业务分类改革政策的推出,家庭服务信托业务迅速火热。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家信托公司在筹备布局家庭服务业务。例如,今年1月,云南信托宣布首单家庭服务信托成功落地;更早之前,长安信托落地了首单“和”字系列家庭服务信托,上海信托的“睿赢”系列家庭服务信托也在2022年推出。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家庭服务信托行业前景广阔,信托公司也在抢滩布局此项业务,但家庭服务信托同时考验信托公司多方面能力,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需解决一系列痛点问题。

机构入局

2022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对创新型家庭服务信托进行了规范认定。按照监管规定,家庭服务信托,由符合相关条件的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接受单一个人委托,或者接受单一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委托,提供风险隔离、财富保护和分配等服务。其初始设立时的财产金额或价值不低于100万元,期限不低于5年,投资范围限于投资标的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股票的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或者信托计划。

“家庭服务信托”就此正式“入编”

成为信托业务分类新规中明确的一种信托业务分类。相较于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设立门槛大大降低,投资范围则限定在标准化产品领域。业内分析认为,家庭服务信托低设立门槛、投资稳健等特点代表着信托普惠化发展趋势,让信托的优势有望更大范围地惠及千家万户。

记者注意到,除上述已经实际启动家庭服务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之外,更多信托公司家庭服务信托业务也在筹备当中。

比如,2023年1月,五矿信托就“100万元起步的家庭服务信托让家庭财富管理有了更多选择,您最期待家庭服务信托提供哪些服务?”等话题在官方移动平台进行征求意见。

尚存多重考验

值得一体的是,尽管家庭服务信托号称“普惠版”家族信托,但与家族信托相比,家庭服务信托面临的工作任务更加繁琐,因此考验信托公司多方面的能力。

“较之于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最大的特点就是门槛低。”某行业研究机构近期撰文表示,“在同样的规模下,客户和账户数量至少翻10倍,期间管理的内容还要加上净值型标品产品的资产配置、组合投资、业绩披露与客户沟通、监控与调仓等投中和投后工作。靠家办部门的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来干这一大堆事,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此外,信托公司如果计划通过家庭服务信托提供相关增值服务的话,也考验其的资源整合能力。

以长安信托落地的首单“和”字系列家庭服务信托为例,根据长安信托的介绍,委托人通过该信托专户,为母亲选择了一系列优质的医疗服务。长安信托表示,“医疗、养老、教育、生育,这几件大事,并不是靠自己闭门造车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因此我们也正在努力寻找最优质的合作伙伴,挑选细分领域中更专业的机构,根据客户自己的选择和需要,提供性价比最高的服务。目前,已经有多家头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加入了长安信托的服务队伍中。”

保险金信托突进

来源:中国经营网 陈晶晶2023-02-25

保险金信托规模持续刷新纪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开门红”营销活动以来,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频频联手布局保险金信托业务,众多“开门红”保险产品可实现与信托对接,成立保险金信托计划。

例如,近日,外贸信托受托设立了一只总保费达5.4亿元的保险金信托。据外贸信托披露,截至目前,该保险金信托是单笔受托规模最大的一只。更早之前,2023年1月12日,人保寿险与中诚信托合作,在深圳签下了2023年首个亿元规模的保险金信托。

事实上,保险金信托顺应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信托登记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新增保险金信托规模89.74亿元,环比增长67.05%,规模为近11个月新高。

作为一项跨领域服务,保险金信托在服务模式和功能方面具有哪些特点?运营以来完成了哪些升级迭代?

超40家险企推进

2022年以来,保险金信托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各大保险机构均在加速拓展保险金信托业务。

根据泰康人寿披露的数据,泰康人寿保险金信托成单件数从最开始的1年3单,到2020年百单、2021年400单,再到2022年已经突破2000单,累计总规模保费突破了100亿元。而其合作信托公司的数量也由最初的3家扩展至超过20家。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友邦、安联人寿、国华人寿、百年人寿、国联人寿等超40家寿险公司与20多家信托公司合作开展了保险金信托业务。例如国华人寿、百年人寿与中信信托合作,中宏人寿与中信信托、外贸信托合作。

据了解,目前主要是终身寿险、年金险、两全险等实现现金流储备、收入补偿等传承效果的保险产品对接信托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保险金信托的信托财产主要是保险金请求权,通常表现为保险的受益权。不过,具体到实操中,保险受益权不局限于保险公司因履行保险合同而向保险受益人给付的保险金,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保险种类进行判断和确定。

例如,以终身寿险设立的保险金信托,信托规模为保险保额。由于终身寿险具有一定的储蓄性质,保单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相应的现金价值,并保持增加,因而需要将这些现金价值同时纳入信托财产范畴,因此信托财产规模以保额计算。

由此可看出,保险金信托的信托财产除了保险金请求权外,还能包含投保人在特定情形下取得的保单现金价值、分红以及退还的部分保费等保险合同项下可能产生的全部财产性权益。

目前,在实操的案例中,保险金信托设立以100万元起步,设立费将根据金额有不同的优惠,信托服务报酬费在0.25%-0.3%/年。

据《长寿时代城市居民财富管理白皮书》调研数据,财富管理及规划是高净值人群选择保险金信托的主要因素之一,比例达68.9%。

业内人士表示,多数高净值客户主要存在三大财富传承诉求:一是将家族财富与家族企业进行风险隔离;二是妥善解决子女婚姻风险所衍生的财产分割问题;三是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

比如一些高净值人士担心子女婚姻会导致家族财富被分割,希望设立保险金信托,给予子女经济支持的同时,又能隔离子女个人财产被分割的风险。此外,部分高净值人士计划将家族财富直接传承给孙辈(或尚未出生的后代),保险金信托也能满足财富隔代传承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客户对保险金信托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保险金信托从初期1.0模式,逐步升级至2.0模式,目前已升级至3.0模式,即“家庭保单”模式。

据悉,“家庭保单”保险金信托不仅打破了“单一被保险人+单家保险公司+信托”的传统,还能为客户统筹名下的所有保单,整合到同一个保险金信托架构中。此外,在3.0模式下,委托人以其自有资金设立信托,委托信托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信托公司不仅是保险的受益人,也是保单的直接投保人。

养老场景类应运而生

除了资产配置与财富传承,高净值人群往往在人身财产保障、高端医疗、子女教育等领域具有延伸性需求。

随着保险金信托业务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持续在原有模式上进行了更新迭代,典型的表现就是场景化,即“保险金信托+场景”。如“保险金信托+遗嘱”“保险金信托+慈善”“保险金信托+公益”等。

据悉,在保险金信托引入慈善捐赠服务方面,将信托的灵活性与慈善捐赠的自愿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保险保障、财富传承和慈善三项功能的融合。

此前有委托人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设立保险金信托,通过分次给付的方式为孩子的未来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在此基础上,在该委托人进行资金追加后,实现其每年定额分配以及在受益人身故后一次性定向捐赠给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用于支持以自闭症、脑瘫、罕见病等特殊需要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海洋天堂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保险金信托+场景”已经延伸至养老领域。最新资料显示,泰康人寿、泰康健投联合五矿信托,创新开发出了直付养老社区的“养老类保险金信托”。

泰康人寿官方微信公众号对此披露称,“养老类保险金信托”是一类特殊的保险金信托对接模式,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要目的,填补了目前养老类金融产品以资金管理为主的空白。而泰康养老保险金信托直付社区模式,是指委托人设立信托,交付包括保险金请求权、现金等在内的信托财产,指定受益人,提前安排养老分配及传承方案等。当信托受益人同时满足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入住条件,成为养老社区住户时,可以在享有信托受益权的同时,由信托向养老社区支付费用。

中国信托业协会建议,未来可以探索并推进残障者保险金信托、老年人保险金信托、高风险职业者保险金信托、住院保险金信托、医疗保险金信托等产品。

“理赔金”再分配工具

“保险金信托并不是很复杂,也不是外界宣传的那样神奇。需要强调的是,保险金信托中的‘保险’和‘信托’是相区隔的。保险金信托在保单有效期内是一份保险计划,只有在触发保险事故后,保险合同项下产生的保险‘理赔金’进入信托专户,保险合同终止后,信托才开始真正运作。换句话说,不是将保险公司已收保费交给信托公司管理,而是在触发保险事故后,按照合同要求,将保险‘理赔金’或者满期金交给信托公司履行其管理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投资运用、账户管理、运营维护、清算分配及提供或出具必要文件以配合委托人管理信托财产等事务。因此,可以把保险金信托看作是对保险‘理赔金’再分配的工具。”一家大型寿险公司个人客户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近日,泰康人寿完成了首笔保险金信托理赔。2020年,泰康人寿客户李女士陆续购买多份年金险、终身寿险,其后将受益人变更为国投泰康信托,并制订详细的保险金信托计划。2022年末,李女士身故,家人全权委托信托公司负责办理理赔事务。泰康人寿收到信托公司的理赔申请并协助准备相关理赔材料,将李女士身故保险金160余万元赔付给信托公司。之后,信托公司代管并运作理赔金,按照李女士生前制订计划,按条件分期限给付指定的受益人。

一家银行系寿险公司银保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保险金信托的核心功能弥补了人寿保险保险金不足:受益分配方案分配不够灵活和再管理缺失。也就是说,保险金信托可以约束投保人子女或其他受益人按投保人生前的意愿妥善运用保险金,或者避免人寿保险保单被列入投保人的清算资产以及课征遗产税等问题。

上述银保部人士进一步指出,保险金信托是一个跨生命周期产品,特别是对接终身寿险的保险金信托,信托公司的管理事务大多发生于委托人身故之后,必须充分考虑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执行问题,包括如何及时获取客户动态信息,如何执行理赔后续流程等,都需要在合同中进行明确约定,保证未来事务性工作的可操作性,这对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保险金信托业务在中国开展时间较短,尚未有保险金信托产品走完全生命周期,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考虑,侧面增加了保险金信托的执行与管理的风险。

西部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刘发跃:新分类背景下信托业务的新路径、新方向

来源:金融界2023-02-24

2023经济将“四方面回升”:制造业、投资者信心、消费、房地产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

刘发跃:相对于2022年,2023年中国经济的景气度会有所提升,但波折反复难免。

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看,自2020年以来,消费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变量。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居民消费大概率会出现复苏,但疫情形成的“疤痕效应”不会很快消失,特别是对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同时,参考国外放开疫情管控后的表现,新冠疫情存在反复的可能。因此,居民消费可能还会受冲击,有一定的波动风险;投资方面,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边际企稳,并逐步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未来国内投资的增长动力主要看消费驱动的制造业回升情况,随着上下游环境的边际好转,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欧美经济滞胀特征明显,在持续加息背景下,欧美经可能存在一定的衰退风险。因此,预计今年外需会承压。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导向不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受到约束

金融界:您对2023年地方融资平台怎么展望?

刘发跃:从政策导向看,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方向依旧没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也多次强调“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预计2023年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导向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持续受到约束。

在政策约束下,不同评级的地方融资平台明显分化。从结构上看,2022年区县级地方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大幅收缩,出现负增长,而省级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则实现同比增长。对于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负担较重的区域,2023年通过再融资补充流动性的能力进一步下降。“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区域,其房地产回暖的时点可能晚于其他地区,因此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不排除在个别区域、个别时点融资平台的非标债务出现违约的情况。

不过,经济发展较好,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区域融资平台风险相对可控。特别相对于非标产品,高评级的标准化城投债安全性更好。从融资成本看,城投债融资成本更低,利息偿付压力相对较小,发债主体的再融资能力较强。从流动性看,城投债可以公开交易转让,流动性显著好于非标产品。从现有的产品表现看,城投债整体基本维持按时兑付本息,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违约情形。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下半年复苏程度要好于上半年

金融界:展望一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2023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刘发跃:定义2023年的楼市,首先要理解关键词“新常态”。从本质来看,“新常态”的核心是“房住不炒”这一根本论断,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回归服务居民居住需求,淡化投资属性,过去高周转、高杠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逐渐被颠覆。但是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定位没有变,主要因为房地产对经济的分量很重,是影响上百个行业的龙头行业,所以,房地产必须稳住。我们认为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向着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的方向发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走势上,行业整体逐步企稳复苏,但是过程大概率依旧艰难。房地产行业的修复顺序一般是“政策端托底→库存端去化→销售端回升→投资端改善”,随着各地因城施策刺激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整个传导链条慢慢趋于顺畅。一般而言,“金九银十”的三季度是宏观经济发力期,因此我们预计下半年地产市场的复苏程度可能要好于上半年。

2)政策支持上,“房住不炒+宽松支持”并举,政策的整体基调仍立足于托底,但政策约束放松。金融十六条、房地产政策三支箭等房企融资端政策的陆续出台,旨在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缓解优质房企的流动性压力。可以看到,政策的克制度很高,而且最终仍是立足于达到保交楼和保民生的目的。

3)行业结构上,资产负债表缓慢修复,2023年行业继续分化。政策托底为部分资质较好、资产比较优良的房企迎来喘息之机,但很多房企仍要退出。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良性收缩的过程,未来很多小型房企会逐步退出,大型房企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新分类背景下信托业务发展的三大新方向

金融界:对于信托行业,2023年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

刘发跃:以资管新规相关规定为基础,结合信托行业的实际情况,银保监会于2022年底发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通知将在年内正式发布,随后也将发布一系列相关的配套细则,形成指导信托行业转型的系列规则。以此为指引,我们认为2023年信托行业有以下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1)按照新分类项下的资产管理信托要求,标品信托尤其是投资于标准化债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是信托公司的传统和强势业务,尤其在城投、地产领域积淀深厚,随着非标转标推进,信托公司标债投资业务将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投资范围,提升规模和竞争力。同时,信托公司拥有规模较大的高净值客户群,他们的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借助跨大类资产配置的独特优势,行业资产配置类信托产品的规模有望继续提升。

2)发挥信托财产独立、风险隔离、账户监管等功能,助力社会治理的“服务信托”业务将持续在多领域展开探索。除了资产证券化已经体量大,趋于成熟外,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在去年逐渐落地基础上,今年有望进一步发展,包括预付式资金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等。这类信托业务依赖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考虑到这类业务对社会治理的帮助较大,预计2023年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望加大。

3)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业务亮点。《征求意见稿》将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家庭服务信托门槛降低至100万元,为广大中产人群实现财富管理、传承、风险隔离等目的提供了信托工具。目前已有信托公司落地该类业务,其他信托公司也在搭建系统积极备战,2023年,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信托行业的又一个发力点。

除了这些业务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类业务、绿色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这些信托业务也有望进一步发展。

经济复苏提振A股,四个维度展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好于2022年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刘发跃:我们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要好于2022年,其中有几个因素可能是影响今年资本市场的关键。

1)宏观经济复苏程度。目前各大机构对中国2023年经济复苏的预期集中在5-6%区间。如果中国经济2023年能够如期或超预期完成目标,对A股的提振应该会比较明显,这是我们对今年资本市场要好于去年的重要判断依据。

2)外部经济的走向。这事关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向,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会产生较大影响。1月份披露的美国通胀数据超出预期,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暂不会停止。此外,超预期的通胀数据加剧了美股波动,对A股形成冲击。

3)注册制的实施力度。2月17日,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政策实施力度超出预期。后续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扩容问题,对流动性有一定压力,市场内部结构分化也会更加显著,投资难度会逐渐加大。

4)地缘冲突加剧引发的风险外溢。除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俄乌冲突外,中美冲突、科索沃事件等难以预测的地缘政治事件都可能会打击市场风险偏好。

值得关注的领域:

1)消费复苏。疫情三年,消费受冲击最大,2023年餐饮、旅游、交运、电子、建材、家用电器等行业都有望出现较好的复苏势头。

2)国家安全。近年来中美在国安领域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与此相关的国防军工、半导体、计算机等板块估值都有望受益。

3)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过,目前新能源产业估值较高,内部分化再所难免,投资难度较大。

4)贵金属。伴随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市场宽松预期会逐渐占据上风,美元指数承压,对黄金的需求有望上升。

(作者刘发跃系西部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全球财经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全球财经网 www.hbhuoguo.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